常州梨膏糖流派及发展史
蔡茂山口述
我叫蔡茂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生于常州。今年已经85岁了,在我的人生道路,见得最多的,说最多得多的就是我一生钟爱的常州药梨膏糖,简称“黑糖”。我生于斯,长于斯,也成于斯。
黑糖(药梨膏糖)
一、我的家传梨膏糖历史
我的祖辈家传做梨膏糖,卖梨膏糖。从我有记忆起就见到爷爷起早摸黑在做糖,父亲全家都在做,伯伯、叔叔,只要是蔡家人都能有一手做梨膏糖的本事。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和伯父、叔叔、父亲说“好好学手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会了做糖,还要学会卖糖,你们今后的日子就会有出头。”
我的爷爷真名叫蔡济世,艺名为蔡天赐。光绪七年(1881-1966),活了85岁。记得在文革那年离开我们的,当时我已经年近40岁了,但在这个年代已经暂时不卖糖了,在国棉二厂抓革命促生产。我的父亲叫蔡元兴,艺名叫蔡家梨。光绪二十七年生(1901-1981年),一直继承祖父的衣钵。将家传的药梨膏糖的秘方加工成成品上街叫卖。从我小时候,我就生活在梨膏糖的叫卖声中。当时我十多岁时就跟父亲蔡家梨跑码头,看他如何把场子,卖糖的本事。我到了16岁起父亲说我已经一斤了,成年了(旧时的称为16两制为1斤,16岁就是一斤了,可以到社会上谋生活了)。但我正式踏上社会,卖梨膏糖记得是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当时我已经18岁了。有跟了父亲长辈的跑码头生涯,所以当自己初到码头时也格外小心,单独在上海,苏州,无锡,江阴等码头卖梨膏糖。因为我从小听爷爷说过,我们蔡家的上代头祖辈都是买黑糖的。我小时候对黑糖懵懵懂懂,以为黑色的梨膏糖是黑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祖传的黑糖是嫡嫡刮刮的药梨膏糖。专治咳嗽,哮喘,痰多,清肺的蔡家秘传的梨膏糖。我们小时候只要有咳嗽感冒,咽喉痛,大人总是塞一小块糖放在嘴里睡觉,明天过来就不咳了。原来我们祖传的黑糖就这么神奇。我还听父亲说过,爷爷的父亲(曾祖父)也是从小做糖卖糖的,这样说来,从我记事起我爷爷是蔡氏梨膏糖的传人,我爷爷就说蔡家的第三代就从你开始,所以父亲生我时为我起的名字就希望蔡家后氏在做梨膏糖上日益茂盛,得以靠山。从此我蔡茂山就成了蔡氏第三代有名有据的传人了。
解放前,我住在天王堂弄8号,旁边是张家弄,经常拿了做的梨膏糖送给隔壁“养济院”咳嗽的孩子们吃。后来住到北直街的“新都西院”隔壁,有个“大生堂药号”。就将梨膏糖再次销售各路百姓。但是在解放前我卖梨膏糖一般不在本邑。多数时间在上海,所以上海人对常州的“蔡家三弟兄”的黑糖是刮目相看的。我兄弟三人,“茂泰”、“茂康”、“茂山”。当初不但在上海威名远扬。在华东地区也小有名声。在圈里提到“蔡家三兄弟”都是首肯的。记得当时上海卖梨膏糖圈子里有:“城隍庙”丽园路上的老法师郑昌荣,上海的“朱品斋”传人朱道仙朱老太。“永生堂”传人德生堂。据说“朱品斋”的梨膏糖创始于清咸丰五年,是由朱老太传下来的。晴雪堂的“永生堂”也是创办于清光绪八年,是张银奎父子传下来的。“德胜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七年,有曹德荣开办,因为曹原是“永生堂”的伙计。由于掌握了技艺。后来自己开店。不忘“永生”的恩典。取名“德胜堂”。我记得爷爷和我说过“宁给人饭吃,不给人路走”。大概就是指的“永生堂”和“德胜堂”的例子,为此根据推算我爷爷的爷爷开创蔡氏梨膏糖的年份应该和“朱品斋”相近。我爷爷生于光绪七年(1818),我曾祖父应该是道光二十年,我爷爷的爷爷即为咸丰年生,那么到了咸丰末年也开始做糖了,经过推算蔡氏梨膏糖的历史是在江南一带是最悠久的,但由于我们蔡氏祖祖辈辈文化不高,读书不多,一直没有文字数据流传下来,只能靠上代传下代,代代相传。
我家上代做糖卖糖前前后后算下来也要有近150多年历史了,从我爷爷蔡天赐传到现在,实实在在也有130年的历史。我家爷爷手里的祖传秘方,传到我手里是近50年的历史。我记得我父亲临终时,告诫我我们蔡家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唯一能传给子孙的就是你爷爷手里的这张“蔡天赐号”宫廷药梨膏糖的秘方和熬制方法,够你勤劳吃一世。千万不能传外人,只传长子,不传次子,我后来也是靠上代传下来的这张祖传秘方,闯荡天下。跑遍码头,不仅治好了许多百姓的咳嗽,气喘毛病,还是我在竞争激烈的梨膏糖生意场上立足站稳,独当一面,使子孙后代也继承蔡氏的衣钵。
二、常州的梨膏糖历史
常州的梨膏糖发展历史,其实有一半与我们蔡家分不开。常州的梨膏糖发展史解放前一般分为本邦(本地)苏邦,杭邦,沪邦,扬邦几大派别。各有各的地盘。据常州地方史记载,。已经形成了梨膏糖的“武卖”和“文卖”。也就是现在大家称的唱小热昏,但卖梨膏糖的不全是“小热昏”。常州的梨膏糖解放前主要是由赵阿福(小得福)和陈长生(小得利)二支人马。后来赵阿福(小得福)传给包云飞(小得林)陈长生(小得利)传给周阿根(瞎子小得利),吴金寿(小名利),其中还有陈国安(来得利)继承了陈长生和包云飞的风格。解放后,为了使流散在社会上的卖梨膏糖艺人集中起来。有一部分人拜包云飞(小得林)吴金寿(小名利)为师,组成了常州市的“百草香梨膏糖商店”。
前排左二为蔡茂山,左三为包云飞(小得灵)
吴金寿(1906-1966)是无锡周泾巷人。1927年跟瞎子小得利周阿根学艺。民国十九年后(1930)开始单独说唱卖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落户常州开始在本邑的卖糖生涯。解放后吴金寿曾经任过市曲艺联谊会的副主任。1958年偕同包云飞在市东大街开设“艺人说唱卖糖合作社”专营梨膏糖。包云飞为了在常州更好地、更大范围地吸纳梨膏糖世家和传人。于1963年上我门,要求将花式梨膏糖和药梨膏糖(黑糖)共同拓展常州市场。包先生也知道我们蔡家的梨膏糖秘方是上代爷爷手里传下来的,有其独到之处和特色。于是邀请我加入在南大街新成立的“百草香梨膏糖商店”。当时要能够加入梨膏糖的行业,就必须拜包先生为师。此时我就以拜师的形式加入了常州的梨膏糖行业。同时成为师兄弟妹的还有范兆余(小发松)、吴品贵(小关林)、赵启明、以及师妹叶莉莉等人。当时在常州的梨膏糖行业人员还有吴炳兆(小炳林)潘开林(小开林)、王宣大(小发林)等人。当时常州的梨膏糖行业的继承分为家传和师承二派。常州历史上梨膏糖师承有包云飞(小得林)和吴金寿(小名利)的师徒传承,以蔡天赐传到蔡茂山到蔡亚刚、蔡俊、赵启明传赵明光、赵明志等都为家传。
第四代传人蔡亚刚和第三代传人蔡茂山
我当时还带了好几个徒弟,如肖庆贤,芮燕青,唐耀华等。我都是手把手教会他们制糖卖糖的本事。
同时在常州的周边宜兴,朱得喜,沙向荣,强炳全三人也是做糖卖糖的好手,他们为传统的梨膏糖也作出了贡献。我们在南大街“百草香梨膏糖店”的集体经营中。我到了上世纪的1970年就将做糖卖糖的看家本事教会了长子蔡亚刚,他学会了这一手艺,于是就独当一面,开始闯天下跑码头了。我此时也进了民丰纱厂,当时的国棉二厂,做纺部保养工,当时我已43岁了,于是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还做糖,同时教会了其他几个子女。我在国棉二厂工作了17年后就退休了,退休以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于是我重操旧业,和子女们一起大干一场,将传统的药梨膏糖在家族中更加发扬光大,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到现在为止,我全家6个子女一起继承我的传统工艺,虽然我做不动了,但在我长子蔡亚刚的精心策划下,他们成立梨膏糖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而且早已领了国家必需的执照,要遵守制度要求。大规模生产梨膏糖,这是我有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看到家业兴旺,又后继有人,我更要他们在传统的秘方上更要科学化多元化地创新梨膏糖的制作技艺。使这传统的特色的梨膏糖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三、我的做糖和卖糖的经历
我正式做糖卖糖记得是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那年我刚好18岁,以前一直是跟了父辈叔叔等跑码头叫和道热烘,当自己真正进入做糖卖糖这一行业内也深感难上加难,束手无策。我当时不敢在本地卖糖一是资格嫩,二是难为情,怕被熟人认出来出毛包,于是只身闯荡大上海。我记得原来常州北大街大庙弄口有家卖黑糖的“鹤鸣斋”梨膏糖店,卖的是九膏鹤鸣斋梨膏糖。我就经常偷偷跑到门口去看,当时店家里怎么卖糖的,因为店堂生意好,经常人鼎兴旺,生意兴隆。记得有一年,是大北门作节庙会,好象是四月十六大王庙出会,在下街牛巷场口摆了一个擂台摊头,边唱边卖黑糖半天卖了好几箱,那个银元角子满满地一大袋看了眼馋啊!我反复推敲,仔细分析,卖糖是听说唱的人多,买糖的人少。但每个看客都品尝了一小块糖后不好意思不买,于是生意大增。我学到了这一手,回去再和父亲品商。因为我父亲辈卖糖不但跑码头,而且更看重茶馆店、戏馆、烟馆等公共场所。他们深知这些地方的咳嗽人多,老烟枪多,需要梨膏糖的客户也多。我记得我小时候就跟随父亲经常去新桥边上的“近水阁”,青山桥的“一乐天”西大街的“老义和”,双桂坊的“顺和楼”,南大街的“大观园”和驿桥头的“天禧楼”,这些大茶馆卖糖,客人都喜食我爷爷的“蔡天赐”牌梨膏糖。
我深知卖糖先卖唱,唱得好,卖得好。但是我们祖传卖的“黑糖”是武卖并非卖的花式梨膏糖,称为“小热昏”“文卖”又卖又唱。但我在上海滩卖糖还是别开生面。记得我刚到上海,在大舞台对面的“天晓得”梨膏糖店附近的广场上卖糖,开始唱的是:“药草糖梨膏糖,吃到肚里驱寒凉,初到贵地借个光,各位先生小姐帮帮忙”…………..
开场过后,人员稀少,为了拉场子,逗客人,聚人气,还必须说唱些诙谐风趣的段子,如:“诸君各位如不信,送你一块尝一尝,小妹妹吃则我格梨膏糖,面孔越长越漂亮,不吃我格梨膏糖,满面雀子长花疮;小弟弟吃则我格梨膏 糖,长大要当董事长,要是不吃我格梨膏有糖,大出来后是文盲;各位吃了我格梨膏糖,全家老少都安康”………这样一唱下来,人越聚越多,我一面唱一面卖糖。刚开始码头上有个规矩,就是外埠来的跑码头卖糖的,一定要拜码头规矩就是要请请地方上的霸头,称拜码头。如果不拜码头,很难立脚,轻则赶动身,重则伤筋动骨。我当时年轻,不 信邪,后来吃了亏,才知道行规中的潜规则。于是周旋,将头几天的费用去应酬,始保站住脚跟,在上海滩卖糖卖出名气来。当然后来做得好了,我的二个兄弟也一起去了上海滩,我们三兄弟最后成为上海滩有名的“蔡家三兄弟”,卖的糖也名不虚传。我自从在上海站住脚后还发展周边地区,比如苏州,无锡,江阴等地做糖卖糖。后来竟然如鱼得水。特别是解放前和刚解放那会,我不但糖卖得好,而且说唱的形式也不断改变。比如在上海,唱时要常带上海腔:“小小洋琴四角方,张飞抢挑小梁王。三气周瑜香蕉糖,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小宝宝吃了我格梨膏糖,一夜睏到大天亮。小家伙吃了我格梨膏糖,读起书来蛮顺当。小佬要是不吃我的梨膏糖,书包甩了马路上。剃头师付吃则我格梨膏糖,剃出头来油光光。剃头师傅不吃我格梨膏糖,眉毛胡子全剃光。娘姨太太吃则我的梨膏糖,侧起马桶蛮清爽,娘姨太太不吃我格梨膏糖,马桶倒了面孔让。先生少爷吃则我格梨膏糖,生意做得国国相,先生少爷不吃我格梨膏糖。一家落门全当光。大肚皮吃则我格梨膏糖,生格儿子胖又壮,大肚皮不吃我的梨膏糖,生格儿子像只黄鼠狼。账房先生吃则我格梨膏糖,算出帐来蛮清爽,账房先生不吃我的梨膏糖,一天到夜算格糊涂账。有钱人吃则我格梨膏糖,马上就要开银行,有钱人不吃我的梨膏糖,一家落门全烧光。看场子的人们吃则我格梨膏糖,一年四季蛮顺当,一年四季吃则我的梨膏糖,开则银行还要造洋房……..”
以上这些清口都是随机应变,现观察现演唱的,目的就是将客人逗乐,来买糖。
由于各个码头拉场子唱“小热昏”地区不同。唱的风格和内容也不同。我父辈卖糖时一般是先拉场子,围个圈在地上写字,讲故事,等到人慢慢多了,开始说唱。看准人多的火候,开始卖糖,这样效果好。当然如果卖的花式糖就一定要唱“小热昏”了,我们蔡家秘传以卖黑糖为主,所以一般将花式糖是给观众试吃的,如碰到真正咳嗽的客人就要吃药梨膏糖了。
一般常州的“小热昏”以说唱卖糖。一般的搭档要二个人,一男一女,站在板凳上,一个男的手里拿了一面小镗锣,戴顶瓜皮帽,脸上搽上胭脂,一副滑稽腔调,女的配角手里拿个敲木板,一边敲一边唱,我们“武卖”是开场子的,但常州的“文卖”以小名利小得利为主,他们头脑活络,见嗲人唱嗲腔,口齿伶俐,嘴巴利索,由于唱的内容诙谐风趣,有针对时僻的,有针对观众的,唱得观众主动掏腰包来买糖。所以文卖都是卖花式糖。有时从开场到结束人少,就只能派发品尝草草收场。
我记得文卖梨膏糖最传统的唱词为:一包冰屑熬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山楂麦冬能消食,四君子可防童子痨,五味子肉桂都用到,六加人参三七草,七星炉中炭火烧,八面生风调梨膏,九制玫瑰香味好,十全大补有功效。吃我一块梨膏糖,化痰止咳又防痨。由于文卖的唱功好,有时往往生意兴隆。
我记得一般我们出场“武卖”都是到了一个码头或地区,看准场子地段,在地上划一个圈子,拉好场子,开始一边唱一边卖糖,当然我有我的噱头,就是到一块地方先用该地的方言来一段吸引当地的顾客,接下来就用洋泾浜的上海话和苏北话边唱边卖。因为旧社会的官话(普通话)不普及。所以只能采取各地方言调侃。我有时以手艺人的风趣来作开场白如:“裁缝师傅勿吃我的梨膏糖呀,袖子管缝到领口上呀,皮匠师傅勿吃我的梨膏糖呀,锥钻戳勒大腿上呀,皮匠一锥一个洞呀,只够吃不够用呀”,…..我记得若干年前有位张先生吃过我的糖后一直念念不忘,现在已经98岁了,他还记得解放前吃我的糖治好了他的气喘咳嗽毛病,而且他的小孩的“百日咳”也用我的黑糖吃好的。张老先生说:小时候人家叫我芦柴棒,爹娘见我久咳不好,求名医拜神仙,治不了我的咳嗽,由于久咳未愈,营养不良,长得象个芦柴棒。偶尔有一个机会觅得蔡氏黑糖秘制的梨膏糖,真奇怪一吃三天见效。我现在咳嗽只吃蔡氏的梨膏糖。可是有点难买到。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绝对是好东西管用场。
我卖糖的方子一直是按照上代头传下来的去做。不敢拆烂污,因为我听爷爷说过的,我的蔡氏的方子从来没有吃坏过人,对止咳喘疾润肺通气绝对有用,所以现在做膏糖的人很多,各家方子不一,但彼此都秘而不宣,但功效却各有千秋。我们蔡家的秘方看似简单,做法却不同寻常,我常常告诫下一代,老方子不能丢,因为西药治咳是治的标,我们用中药治的是本。我们秘方中的一味中药都不能少。根据老祖宗上百年的祖传“药食同源”的秘方,传到第四代我的长子蔡亚刚手中,我一再关照,梨膏糖虽有疗效,但它毕竟是糖,这个糖只能靠传统,靠手工,如果你们要想加大生产力度,操作选料千万不能马虎。既要保证秘方的真传,更要将核心药引保留,不能露面,将祖传的流失,我们蔡氏梨膏糖的方子一百多年来一直秘而不决。希望我百年后也要按照祖宗留下来的方子造福于民。
精心选料
准备制糖
>传统熬糖
秘方配药
花糖划糖
成品包装
我希望我们蔡氏的梨膏糖,特别是黑糖,在传统的梨膏糖的前提,发扬光大,将结合咳嗽的不同种类,对热咳,寒咳,伤风咳,内伤咳分成寒,热,温,凉,在做糖时根据这些特点来分析比较,使蔡氏的梨膏糖在为百姓服务上真正有疗效,造福大家。
我希望在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下,使我们真传五代的蔡氏梨膏糖能为大家开辟一条新的健康之路。
口述人: 蔡茂山
采访整理:季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