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以有雄厚的典籍蕴藏而闻名于世,但它们能经历几千年的岁月保存下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兵灾、自然灾害,加上独裁发昏政府自戕似的毁灭书籍,经过这种种坎坷能幸免于难的可真是“万幸”了。文化史上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情况屡见不鲜,影响最大的要属四次大发现了。
一是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大发现。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书,这些书是用汉以前的篆文写的,被称为“古文经”,它的发现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二是西晋初年汲冢竹书的大发现。在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墓)中得竹书数十车。晋武帝命荀勖撰次编辑为《中经》。因为是在汲郡墓冢中挖掘出的,史称《汲冢竹书》。汲冢书除经(《周易》)、史《竹书纪年》、ト筮书外,还有辞典类的《事名》、画赞属的《图诗》、神话小说《穆天子传》等。
三是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壳和牛骨上的殷商文字。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先是被农民捡来当“龙骨”卖给药店,药店转卖给古董商人,古董商又转贩京津地区,有一些为知识分子所收藏。经过研究,终于在1899年认出甲骨上的文字是商代文字。从此引起收藏、购买和研究甲骨文的热潮,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学科——甲骨学。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文字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历史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
四是1899年敦煌宝藏的大发现。它和甲骨文的被译出几乎是同时的。1899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年了。敦煌宝藏原藏敦煌石窟密洞中。藏书总数达2万余卷,大部分是佛经、道经等经卷,还有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图经、方志、医书、历书等,涉及范围极广。除用汉文抄写外,还有用梵文、藏文、龟兹文、回纥文等西域或少数民族文字抄写的。这些藏书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可惜这些宝卷不被当时的中国政府重视,多被外国人劫走,使中国文化蒙受了一次巨大的损失。不过随着敦煌宝卷的被劫掠,敦煌的名字也响遍全世界,研究敦煌文物也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