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瓷土做原料,经高温烧成精美的硬陶,这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到了商代,又发明玻璃质釉(因釉色呈青色,一般称为青釉)。瓷土的采用,釉的发明,烧造温度的提高,开始了我国瓷器的新纪元。
我国的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这也是我国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青瓷是釉料中含有铁的成分、烧成后釉色青绿的瓷器。它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都是指的这种瓷器。据考古调查,最早烧造青瓷的地区在今浙江绍兴;上虞一带。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生产飞跃发展,制瓷区域由南方扩大到北方,烧造技术臻于成熟,瓷器质量提高,数量激增,种类很多,装饰丰富多彩。这一时期制瓷工艺的突出成就是:烧成了黄釉、酱釉、黑釉、黑褐釉、褐黄袖等瓷器,特别是北朝成功地烧岀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还发明了釉下挂彩的技艺。东晋以后,南方青瓷普遍用褐色斑来装饰。北朝晚期,有了白釉或淡黄釉挂淡绿彩的瓷器。彩瓷的出现,预示着在瓷器装饰方面发生重大变革。
魏晋南北朝的青瓷,装饰多用刻划、模印、贴花、堆塑、镂孔、施彩等工艺,内容有图案、花草、动物、人物,建筑等。有的整个器形作动物形,如羊、熊等禽兽。
隋唐是我国瓷器生产的繁荣时期。隋代瓷窑分布很广,有的窑场规模很大。瓷器品种增加,器形多样,部分代替了金、银、铜、陶等生活用具。隋瓷的硬度和釉色的洁净,都超越前代,烧造的白瓷,色调比较稳定,白度较高。釉色和装饰都比以前复杂,并出现了彩绘。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白瓷文官俑,其帽子、头发、眉毛、胡须、眼睛、剑銷、腰带等,都用黑彩点画,形态生动、逼真;几件莲座瓷兽的莲裴和兽身,都涂有红、黄、绿、黑、白色彩。
唐代制瓷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烧造地域扩大,技术控高,器形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青瓷以越窑(在浙江省余姚县)名声最大,产品胎质细薄,釉色晶莹,制作精美,是当时青瓷器中的优秀代表,畅销国内外。白瓷烧造也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最负盛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当时有些白瓷已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唐代诗人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这首诗称赞大邑白瓷质“轻且坚”,声“如哀玉”,色“胜霜雪”。销路较广。唐代除青、白瓷外,有的地方出现了在黑釉、褐釉或青釉器物上多次施成色不同的釉,烧出的彩霞、浮云和树叶、花朵形状的彩斑,庄重华美。隋唐以来,瓷器工艺突出的特点是学习外国工艺品中优美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当时流行的凤头壶,就是学习波斯银瓶,加以改造,作成我国人民喜爱的鸟、凤形象。
宋代瓷业发展很快,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各地出现了独具风格的瓷窑体系,许多名窑的瓷器,在胎质,釉色、花纹、式样等方面;更加精美,各有特色,元代制瓷工艺突出的成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瓷器。青花相传开始于宋代,元代成熟,明代极盛,直到今天,还在大批量烧制,深受国内外喜爱。
明代制瓷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单色釉方面,烧成了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新品种。彩瓷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青花已远超前代。成化年间创始的斗彩瓷,为后来灿烂绚丽的多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明晚期又烧成“五彩瓷”,技术更为先进。
清代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高度水平。工匠们能够准确地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在单色釉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彩瓷立体感强。
在世界上,我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称誉。我国的瓷器不仅是很好的日用品,而且是珍贵的艺术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