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微雕,顾名思义即在象牙上进行微型雕刻。它是在骨刻、石刻、竹刻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漫长的实践中,发现象牙的品质坚硬、细腻、光洁,容易着刀,刻出的作品不但精细入微,而且具有金石意趣,因此便选用象牙作为微雕的原料,微雕的工具是刀尖比绣花针还细的刻刀和固定象牙的砧座,以及低倍的放大镜。由于雕刻的字划极为精细,即便戴上放大镜,刀尖的转动也不能笔笔窥见,这就要求艺术家具有深厚的书法、绘画功底和以指感、腕力自如地把握刻刀的能力。操刀时屏息静气,收视闭听,专心一致,使刀到之处,粗细、深浅得当,阴阳向背分明,
我国的微雕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有些字“小如粟米”,这就是原始的微型雕刻。到了清代,从事微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不少能工巧匠,如微雕大师于晓新,能在径寸象牙上刻千言,笔画缕析丝分,行伍井然笔直。解放后,艺术振兴,象牙微雕技艺更得到迅速发展,艺人甚众,高手如雨后春笋。数年间南京民间艺人罗彪,在一块18X20毫米的象牙简上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全文,超过了当时世界微型书法大师匈牙利的埃曼·拉约什的最微纪录。1981年6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博览会上,我国微雕家曲儒当场表演,在一粒芝麻大的象牙上,居然展现出长城的磅礴之势,击败诸国强手,获得世界冠军。
同书法、绘画一样,象牙微雕也很讲究艺术美。刻字是通过笔法、间架、行气、章法来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的。因而要求点画分明,笔锋圆润,铺排妥贴,行款井然,把书法的情味与金石的意趣融为一体;雕刻要求虚实结合,合理布局,构思精巧,画面线条柔和,浓淡得体,形象逼真,富于立体感,使人们观赏以后,得到美的享受。微雕家张毓基创作的世界上最小的一部《孙子兵法》象牙微雕作品,篇目和正文分别用小篆、行书刊刻,字体清秀,笔笔藏锋;并采用古代的书法格式,全文错落匀称,摆布适宜。整件作品血脉流贯,气韵生动,古色古香。不久前,苏州檀香扇厂艺术顾问戈壁又创作出一把象牙工艺折扇,在总面积不到1平方寸的16片薄如蝉翼的扇骨上,竟镌刻着300首唐诗,是一件熔诗文、书法、雕刻艺术于一炉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