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我国古代的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国歌。19世纪后期,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清朝的一些官吏开始提岀要谱写国歌。约在80年代,岀使英、法、俄国大臣曾纪泽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将它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这一草案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但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不过,这首歌的节奏过于缓慢,常常受到中外人士的批评,因此在1906年陆军部成立、清政府制订了一章军歌后,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
用军乐代替“国乐”,毕竟有失体统,这样,到宣统三年即1911年,蹒跚的清政府终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这首清帝国的国歌由溥桐、严复等编制,歌名为《巩金瓯》,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这首歌竭力为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还祈祷濒临崩溃的清帝国能金瓯永保,可谓充斥着封建毒液。然而,没等它在全国传播,辛亥革命已经爆发了。
1912年初,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蔡元培任部长的教育部立即为刚创立的共和国征集国歌。同年二月,临时政府的公报上刊出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它的歌词为。“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歌,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首歌曲虽然不很成熟,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热爱和对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精神风貌。
可是,反动势力的代表袁世凯随即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他疯狂镇压革命党人,妄图复辟封建帝制,自然不会采用这样的国歌拟稿。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的政事堂礼制馆把《中国雄立宇宙间》定为国歌。其歌词为:“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词中俨然把国贼袁世凯比作上古的圣帝尧,而且还祝愿袁氏的腐朽统治维持“亿万年”,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这首歌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臭气,纷纷以拒唱来进行抵制。随着袁氏皇帝梦的破灭,这首“洪宪”的国歌,也就消声匿迹了。
三年后,在1919年11月,为了制定新的国歌,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国歌研究会。据说,根据章太炎的建议,该会决定将相传是上古时代舜所作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经萧友梅谱曲,新国歌于1922年1月由北洋政府的国务院公布通行。《卿云歌》总共只有四句、十六字:“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首其实不知是谁所作的古诗,词意十分深奥,普通群众很难理解,而且又缺乏时代气息,不足以激励国民的感情,促进民族意识的发达,因此,要求修订国歌的呼声十分强烈。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以国民党党歌为国歌。这首歌以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训词为歌词,乐曲由程懋筠配制,于1929年作为国民党党歌颁行全国。1930年,国民党政府议决在国歌未制定之前,可以以它代用;1936年,以它暂代国歌;1943年,作为正式国歌。
1949年9月2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议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以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以它为国歌,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1982年,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将《义勇军逬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