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它的形式很丰富,从世界上最长的长诗到最短的谚语,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作品——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笑话、寓言等等;
二、韵文作品——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又分叙事长诗与抒情长诗)、谜语、谚语;
三、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这是带有职业性的民间文学。曲艺中又包括∶评书、相声、快板快书、鼓词、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等十类。
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当文字还没有产生时,人类早已有了口头创作——民间文学。这种口头文学代代相传,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面貌,而且是人民群众表现思想感情的重要形式。直接的人民性,这是民间文学内容上的主要特点。民间文学同一般作家创作不同,它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还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它常常直接为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服务,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斗争工具和良师益友。如劳动号子、谚语、史诗、寓言等。
民间文学在口头创作,也在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经过人民群众长期的加工,有些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达到玉润珠圆的境地。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民间文学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朴素的艺术风格。口头性、流传变异性、集体性和传统性,这些就是民间文学在流传方式上的主要特征。
民间文学虽是不识字的群众所创造,但它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集中了群众智慧,因此不少优秀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诗经·国风》中的周代民歌,“明啭出天然”的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传说故事与戏曲,乃至被马克思认为后代“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都是千百年来深受人民喜爱的代表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学是作家创作的导师与奶娘。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等等,几乎都来自民间文学。中外最伟大的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学习民间文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民间文学是用人民最熟悉的传统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最有民族性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