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品?有人说小品就是散文,但也有人说小品只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有人说小品即杂文,但也有人认为小品不等于杂文。有人主张小品主要是抒情,但也有人提出小品常常是夹叙夹议。出现这种各执已见的情况,除有历史的原因外,还因各家侧重的角度不同。
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小品这种文体的含义和特征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先得从文体的分类谈起。文体的分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章或文学的认识的变化,自古至今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散文同韵文、骈文对称,泛指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这样的散文,内容上是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无所不包,而篇幅上也是长短不一,可以是鸿篇巨著,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则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范围缩小了,它的文学作用和地位突出了。而它又包含了几个小的类目,诸如杂文、随笔、速写、游记、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而小品就是其中之一。
小品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篇幅短小。小品这个名称最早来自4世纪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一个高僧鸠摩罗什翻译《般若经》,他把较详的译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称为《小品般若》。此后,一些短小而文情并茂的文章也就叫作小品,如“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人小品”等,其中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明末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都是精品。“五四”以后,小品更有长足的发展,一般篇幅都在1000字左右,也有寥寥数语,或较长的。
当然小文章不等于小品。鲁迅说:“一般的意见,(小品文)第一是在篇幅短。但篇幅短并不是小品文的特征。一条几何定律不过数十字,一部《老子》只有5000言,都不能说是小品。这该象佛经的小乘似的,先看内容,然后讲篇幅。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杂谈小品文》:《鲁迅全集》第六卷)这就是说,小品不是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科学著作,而是描述生动多采的自然景物,或记叙耐人寻味的人和事,或发表富有情趣的生活见解,能启人理智,陶冶情操,增加知识。而且即小见大,浅处寓深意,平凡而不落俗套。如《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少年时表达自己志趣的文章,全文不足200字,而一个性情率真,心怀坦荡,不慕荣利,好读书著文的古代高士跃然纸上。又如《小石潭记》写岩石、潭水、游鱼、树木,都细致精美,玲珑剔透,又幽幽地传达出作者柳宗元在遭到贬谪后的凄凉寂寥心情。
小品的另一特点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无论是状物写景、记事叙人,还是抒情、议论,各种表达方法都可自由地使用。并且常常是综合运用,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夹叙夹议,不拘一格,但都要写得细致有情味。茅盾的《白杨礼赞》状物写景生动传神,寓意深远,以平凡的白杨树象征伟大的中国人民。冰心的《寄小读者》叙事抒情委婉清丽,情真意浓。朱自清的《背影》于朴实平淡的人物描述中蕴蓄着一片至情。象这些情致隽永的短文便是小品的上乘之作。
上面就小品在篇幅、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作了些粗浅的介绍。不过文学的分类很难有绝对的界限。重在说理的小品,便和杂感相通,所以鲁迅也称杂文为小品文。散记见闻、纵意而谈的小品,今天也称之为随笔。语言高度精炼、感情浓郁的小品,又同散文诗接近。当代的小品,从广义的散文中分出来后,现在又分出很多小支,如时事小品、历史小品、讽刺小品、科学小品等。因其表现和传播的手段不同,除了文学小品外,又有戏剧小品、电视小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