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代中叶的一场提倡散体文、反对统治文坛的骈体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是指用文言所写的散体文;所谓“运动”,是后人的说法。当时参加这个斗争的人数很多,观点基本一致,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浪潮,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所以大家把它称作文学史上发生的一场“运动”。
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768—824年)字退之。韩姓氏族郡望在昌黎,所以他每以昌黎自称。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因籍贯河东,人称“柳河东”。他们俩政治态度不太一样,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友谊,在文学上他们确实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并称“韩柳”。
韩柳在古文运动中明确地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他们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形式,道指内容,两者要互相结合,其中又以道为主体,文是阐明道的手段和工具。(尽管这里讲的“道”,脱离不了儒家思想体系,但它强调了文学要有思想内容,这是对头的。)其次,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充满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在文章形式上,首先提出革新文体,要求突破骈文四六对偶的束缚,句式可长可短,不拘一格,只要“文从字顺”,能将内容阐述清楚,表达充分就行。其次要求革新文学语言,“务去陈言”,反对因袭前人旧句,要“辞必已出”,立足于创新,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除此之外,他们很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指出要想“立言”,先得“立行”,“文以行为本”。真诚的作品只能出自真诚的作家。他们把作家品行高低和作品优劣的关系强调到如此突出的地步,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很明显,这些主张是进步的。所以以恢复先秦两汉的歌体文为号召的韩柳古文运动,表面上打的是“复古”旗号,实质上却是以革新为内容的进步的文学运动。
韩柳两人不但理论上提出了进步的文学主张,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炼生动的优秀散文,把古代散文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的代表作有《原毁》、《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子厚墓志铭》等。在《师说》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见解,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在《进学解》中他写下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警句,充满哲理。柳宗元散文的思想性更为强烈,如《封建论》、《捕蛇者说》等;他的寓言小品文如《三戒》等,短小警策,含蓄犀利;他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融情于景,如《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等等。
古文运动经过韩柳等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唐代并没有夺得最后胜利。晚唐五代和宋初文坛上,骈体四六文重又抬头。直到北宋欧阳修等人再次掀起诗文革新运动,才比较彻底地扫除了形式主义骈文的恶劣风气。因此,我们通常并称为“唐宋古文运动”。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散文成就突出的作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明初朱右将他们和韩柳的文,一起选编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