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词派 南唐词派是五代时南唐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元老冯延巳。南唐君臣终日纵情声色,不图进取,因此,他们的词都有一种颓靡浮艳的色彩和情调。李璟的作品虽然只流传下四首,但却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南唐词人中写词较多的冯延巳,他的作品也不脱香艳之风,但有些词写得清丽多彩、委婉情深。南唐词人中,成就最大的是李煜。他的词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成就不大。后期由于国破被俘,从君主降为囚徒,使他的词脱去游乐的宫廷气息,充满不幸者的感伤。如最为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真挚,格调哀婉,比喻绝妙,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
江西诗派 宋文学流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其中作者,不都是江西人。而与本中同时,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者曾几、陈与义二家,却未被列入宗派图内。稍后,杨万里又以曾弦、曾思二家补为“江西续派”。江西派诗人论诗,多强调活法,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每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造成不良影响。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首。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但应有自己的特点,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表示不满。
吴江派 “吴江派”是明代戏曲流派之一,也叫格律派,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他主张戏曲的语言本色,强调戏曲的音律,并以此为品评戏曲价值的唯一标准。他说“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又曾说:“宁协律而调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载王骥德《曲律》)。他的主张在当时曾得到不少人支持,形成势力和影响都很大的吴江派。其重要作家有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等人。吴江派作家在创作实践上,其“命意多主风世”,戏曲内容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宿命论思想。较有名的传世之作是沈璟的《义侠记》。吴江派的作家们极力讲究音律,重视戏剧特点,给舞台演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主张“语言本色”,并努力实践,动摇了当时浮华的文风;但他们往往因过分追求音律而忽视了内容,形式主义倾向较严重。
临川派 “临川派”是明代戏曲流派之一,因其主要代表是汤显祖,他又是临川人,故名。除汤显祖外,这一派的代表作家还有孟称舜、阮大铖、吴炳等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强调戏曲要以内容为主,很重视戏剧的思想教育。他说“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这与沈璟的格律中心说正好相反。临川、吴江两派的根本分歧,一是为意可以致曲,一是为曲可以伤意。实践证明:沈璟按自己的理论创作的戏曲流行甚少,而且不是佳作。而汤显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主张和看法,但他以自己创作的辉煌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戏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代表作品“临川四梦”,尤其是其中的《牡丹亭》,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耸起一座高峰。尽管汤显祖忽视戏曲格律和音乐美的重要性,观点上有失偏颇,但这和他的伟大成就相比,还是次要的。
公安派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为首。因三袁是公安(在今湖北)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抒写性灵,企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当时很有影响。其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但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