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灵性,其主张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
苏州派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包括朱素臣、朱佐朝、邱园、毕魏、张大复等。他们交往密切,常组织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写剧活动,又都是苏州人,故名。这些人大都是由明入清,目睹东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和苏州的多次“民变”,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清入关后,他们拒不参加科举考试,坚持以布衣身分写剧。苏州派的代表作品有李玉的《清忠谱》、朱素臣的《双熊梦》(后改编为《十五贯》)等。他们的剧作大都能联系社会实际,思想性强。艺术上广泛吸取了各种民间艺术的营养,取材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又能联系舞台演出,故其剧作不仅是“案头文学”,而且是“本色当行”。苏州派作家在积极进行剧本创作的同时,还对一些落后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当时剧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复社 “复社”是明末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张采。他们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大会于虎丘,约于1663年成立复社。复社成员有正义感,崇尚气节,关心人民疾苦,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执政大僚,由此恶之”,群众却支持和拥护他们。在明末抗清斗争中,复社成员大都壮烈殉国,或隐退山林,不与清廷合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实际上是要使复古为现实服务。复社许多作家,象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都写了不少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复社其他成员还写了许多有关时事、政治的文章,产生了强烈社会效果,这类作品以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影响最大。由于复社主张抗清,于顺治九年(1652年)被清政府取缔,但在文学史上象复社这样大规模的文学组织,与政治这样关系密切的社团还很少见,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浙西词派 清词流派之一。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重要作家有厉鹗等。其作品多写琐事,记宴游,且有不少无聊的咏物之作。在艺术性方面,则把宋代词人周邦彦、姜夔的风格、格律和技巧,奉为填词的最高境界。
桐城派 清散文流派。由康熙时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魁、姚鼐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但后来桐城派的作家,却不都是桐城人。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其作品一般内容贫乏,往往流于空洞。但在清代颇有影响。
阳湖派 清代散文流派。恽敬、张惠言等所开创。恽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后继者亦多同县人,故名。他们的渊源,出于桐城派,但对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有所不满;作文取法儒家经典,而又参以诸子百家之书,故文风较为恣肆。
常州词派 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同光体 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个诗派。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一味模仿宋代的江西诗派,并流露出不满民主革命的情绪。因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后遂以此作为这一诗派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