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以赵树理为首,以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为骨干的山西作家群经过有意识追求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多是在山西农村土生土长起来的,因此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解放后最初几年,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工作,50年代中期又陆续返回山西,深入农村,建立创作的生活“根据地”,并以当时山西文联的机关刊物《火花》为阵地,发表了一批独具特色,风格相近的小说,引起全国的瞩目。人们根据他们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息,称他们为山药蛋派、山西派或火花派、赵树理派。
山药蛋派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一个有先进思想而又讲求实效的农民的眼光观察生活,努力使创作忠实于农村现阶段实际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强调反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反对回避阴暗面。在作品中,有表现集体主义与自私心理尖锐冲突的《“锻炼锻炼”》;抨击浮夸作风的《实干家潘永福》、《灯芯绒》;反对强迫命令,提倡调查研究的《冬日的夜晚》等,较深刻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复杂矛盾。
山药蛋派作家对于农民在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有着充分的估计。他们塑造了象小腿疼、吃不饱(《“锻炼锻炼”》)、赖大嫂(《赖大嫂》)、赵满囤(《三年早知道》)这样一批落后和处于转变过程中的“中间人物”。用较充分的笔墨,揭示其思想的细微隐蔽之处,但又尊重生活逻辑,并不简单地加以彻底转变的结局。这是山药蛋派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山药蛋派作家赞美新生活、新人物时很少赋予作品以理想化的色彩。他们并不抹去这些农村先进人物身上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缺点。《我的第一个上级》中老田有一个疲性子,《“锻炼锻炼”》中的副主任杨小四还曾用捉弄的方式惩罚过落后分子。他们一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是那样勤恳朴素、真切可信。
山药蛋派作家很重视作品的民族性和通俗性。他们不但注重内容上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而且努力采取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每篇小说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叙述故事中对人物情景作必要的描绘。人物性格由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很少静态的心理描写。作品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群众语言,既有山西方言的特色,又不生僻难解。
这一流派自形成至今,几经坎坷。但目前仍有人在写此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