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是战国末叶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部著名诗篇。围绕这部著作,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系列疑难问题。例如,《九歌》名“九”,但实际上却有11篇。这些是否都是屈原的原作?“九”究竟是什么意义?《九歌》中的群神,许多名号不见于其他秦典籍,这些神从何而来?是不是楚文化所独有的?它与中原各国的宗教文化关系如何?一直聚讼纷纭。有些海外学者(如台湾凌纯声、苏雪林)甚至认为,《九歌》中的诸神乃是由东南亚或古巴比伦辗转流传到楚国的。其实,若将《九歌》中的十位神灵,按东、西、南、北、中的五行方位排列成图,而与《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五方十帝图相比照,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种结构性的相似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实际上,《九歌》十神,五男五女,正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十神分别配置在东、南、中、西、北5个方位,又体现了5行、5方位的观念。《九歌》中各神与中原5帝5佐神的关系如下∶
东皇太一——黄帝(皇天上帝);云中君(太阴君)——后土(高母神);湘君——炎帝(舜);湘夫人——祝融(女娥);河伯(龙神)——太昊(青龙);东君(日神)——勾芒(春神);少司命——少昊(秋神);大司命——蓐收(刑杀神);山鬼——颛顼(冬神玄英);国殇(蚩尤,兵主)——玄冥(即玄武,真武大帝,战神)。
屈原在27 岁时曾出使齐国,两年后创作《九歌》。阴阳五行学说是战国末期由方仙术士邹衍所倡导而流行于齐国的一种天文理论。《九歌》可能正是他采纳了邹衍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古代的五方帝神话而创作的一部瑰丽神话诗篇。这首十天神诗,加上最末一首作为送神曲的“礼魂”,共11篇。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缺一不可。至于《九歌》为什么名叫“九”,“九”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数字概念,而作为天体字宙观念的名词,其涵义就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