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女),中国近代刺绣艺术“革命”的旗手。清末民初时期她在先贤张謇支持下,在南通创立了沈绣(仿真绣),树立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高度,开辟了一条完全脱离传统观念的针法和全新的创作理念,成为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为南通和中国刺绣艺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堪称为刺绣界“神针”、“绣圣”,近现代中国刺绣技艺传播和格局的奠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为世界刺绣艺术界最杰出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在刺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沈寿一生辛劳创造和传播沈绣艺术,兴学传徒、任教授艺,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沈绣人才。人称“謇里绣娘”的沈绣艺术第三、第四代传承人周占贤大师,为传承、发扬、光大沈绣技艺,矢志打造沈绣艺术“国礼”品牌。1986年始创了江苏凯利绣品有限公司。为江苏省老字号企业协会会员单位。
我应邀曾于2022年12月12日,专程去凯利绣品拜访学习,向周占贤大师和沈绣第五代传承人张天驰老师请教刺绣及沈绣知识。后来在工作和通话中多次学习请教。特别感谢周大师给我寄来二位老师联名专著《沈绣艺术的“技”与“道”》出版发行前样书,从而使我对沈绣艺术的创立与发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刺绣理论和创作理念,有了一点了解。
凯利绣品,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工美、丝绸服饰制造于一体。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西路1501号,建有一座占地30多亩、2000多平方米的绣品大楼。我们从一楼至五楼,先后参观了展示、画坊、绣坊、创作、荣誉室等。一路看到艺术家们娴熟灵动的绣姿、功能各异的绣具、五颜六色的丝线、笔意流淌的画稿、绣采绚丽的作品、催人奋进的奖项。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沈寿,苏州吴县人。原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别号天香阁主人,一生天资聪颖、好善钻研、勤勉努力。七八岁开始弄针学绣,从花草、服装等绣起,很快就发展到以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绣制艺术性作品,十七八岁时绣艺已闻名苏州。结婚后夫画妻绣。30 岁时,恰逢慈禧七十寿庆,她敬献上自己创作的《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绣品于太后,慈禧特别喜悦、特别赏识,专为她和先生余觉亲笔分赐“寿”“福”二字,沈云芝由此改名沈寿。余沈夫妻此获朝廷四等商勋,并奉谕筹设清廷女子绣工科。
1905年,余沈夫妻奉谕考察日本工艺美术。一年后回国后任绣工科总教习,余觉为总办。沈寿在国外考察学习期间“归参画理”、“造化为师”,大胆“变革”,创新中国刺绣艺术。她开辟了一条完全脱离传统概念的针法和全新的创作理念,将中国刺绣与西学结合,仿制西画中的透视与光影,以“仿真绣”之名,模仿绣制西方肖像摄影与油画作品。沈寿先生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使沈绣的作品色彩调柔和自然,透气,达到物像生动逼真的刺绣艺术。这种创新无疑是将中国画绣的对象从传统审美中彻底抽离了出来,颠覆了中国传统刺绣概念,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刺绣的“蓝本”,提升了中国刺绣技艺的挑战性和突显了中国刺绣技艺的输出性,开拓了中国刺绣史上一代新风。
《周礼》说“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仿真绣”更多以油画、照片以及自然界存在的真实物像等为绣稿。其绣稿选择极其严格,如画稿颜色过度需自然流畅,这是绣品创作的根基所在;最大特色是“三分画、七分绣”。沈寿先生是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在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上的技巧,改变传统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根据物象的结构旋转用针,达到转折自然、细腻平服、光彩柔和的艺术效果,并将多种色线合一股施以滚针,随着丝理的转折变化互为映衬,完美表现了物象的明暗层次和立体感,创造了“绣中之绣”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使用“仿真绣”绣制作品,为古老的手工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只有具备出色的审美能力和书画辨识能力,加之牢固扎实的刺绣技艺才能创作出和识别美轮美奂的绣品。“仿真绣”的出现也正是沈寿先生优秀艺术熏陶积淀的产物;它的出现顺应了近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趋势,加快了刺绣手艺演化为艺术创作的进度。沈寿先生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伟大的先河。
以沈寿命名的仿真绣,不仅成为苏州刺绣流派,而且是仿真绣作品多次在世界性博览会获得金奖。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西方人曾特邀这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1915年,《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和《耶稣像》、《倍克像》又应邀赴纽约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耶稣像》得一等大奖。“沈绣”在美国声誉日隆,成为代表祖国的重要文化品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沈寿夫妇迁居天津,创办自立女工传习所。1913 年,夫妇二人回到苏州开办绣工学校。1914年,早在1910年6月于南洋结识沈寿的清末状元、近代著名民营企业家张謇,折服沈寿绣德境界与技艺造诣,本着对传承中华锦绣文化的理想与事业追求,认为“自《虞书》言会绣,为绣之肇始”、“今世觇国者,翘美术为国艺之楚,而绣当其一”,特邀沈寿主持南通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沈寿把刺绣这一传统优秀艺术技艺用现代艺术训练和教学方法加以光大提升。
1919年,在沈寿沉疴休养期间,口述“沈绣”技艺,由张謇先生亲手笔录,携手编著我国第一部刺绣技艺工具书《雪宧绣谱》,成为我国现代刺绣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1921年 6月 8日,沈寿病逝,张謇称颂其为“世界美术家”、仿真绣艺术的祖师、盛赞“仿真绣”为“沈绣”,并亲自给沈寿作了十几首悼亡诗,其中有一首写道:“誓将薄命为蚕茧,始始终终裹雪宧”。
1984年在沈寿诞辰110周年时,90岁的刘海粟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纪念沈寿所建“雪园”题下了“神针”两字来纪念一代绣圣。沈寿先生在以刺绣为终生事业的过程中,担当近代刺绣艺术“革命”的旗手。她所创新的“仿真绣”,从而把中国两大刺绣脉络“画绣”和“工绣”,发展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把中国刺绣艺术推进了中国传统工艺与世界艺术融汇,成为一种世界艺术语言;她把中国刺绣的发展和创新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树立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高度,堪称对近现代中国刺绣艺术传播和格局的奠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当今誉为中国刺绣界的“神针”和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艺术家沈寿的出现和她所探索的刺绣道路,不仅是中国刺绣史上是一件大事,也成为中国刺绣艺术后继者奋力追逐和誓攀高峰的“征途”。
“沈绣”艺术,从张謇、沈寿、余觉等起始,经过第二代宋金龄、吴端华等一批刺绣和设计艺术家艰辛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以练育英、程美玲、金蕾蕾、吴玥等第三代传人。第四代传人是周占贤。周占贤是吴玥大师的贤徒。周占贤当数“沈绣”第三代、第四代代表性传承艺术家。
周占贤,南通海门人,擅长刺绣。出身于周氏刺绣世家,自幼随外婆和母亲学绣。青年时代专研刺绣艺术,继承顾绣、苏绣、沈绣技艺,叩拜传承人吴玥、王建华为师,一生挚爱传承沈绣技艺。先后创办江苏凯利绣品有限公司,出任沈绣艺术研究会会长、创办沈绣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现为国家、省、市“南通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商学院产业教授。荣获过“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众多称号。
沈绣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周占贤把对南通这片土地的热爱,把对中国的爱融化在沈绣中,和她手下的绣娘一起,将天然花香融于花线,使绣花能闻香、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不断创作出风景具山水远近之趣、楼阁具深邃剔透之体、人物具绰约神气之情、花鸟具灵动亲昵之态的高端作品。周占贤还在公司建立了面积为600平方米的手工绣样品室,展示绣娘们的各类手绣作品。
张天驰,现为沈绣艺术第五代传承人,从小就受刺绣艺术熏陶,热爱和忠诚沈绣事业。研究生学历、高级技艺师,“南通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凯利绣品总经理兼艺术总监。“悠悠雪宧情,锦绣江海梦”。张天驰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沈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她创作的沈绣艺术精美细腻、格调高雅。《小庭婴戏图》、《春色满园》、《碧荷莲莲》等多幅刺绣作品荣获省艺博杯、苏艺杯等金银奖十多个;参与设计的巨幅大型双面绣《玉兰图》被全国妇联收藏陈列。被聘任为省级锦绣计划智库专家,授予优秀青年文艺家、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巾帼标兵、劳模等众多称号。
在周占贤、张天驰的带领下,凯利绣品追随时代进步和人们美好生活的新追求,精心传承和发展沈绣艺术神韵,积极采用现代工艺手段,努力形成了电脑绣花、缝纫机绣花和传统手工绣花工艺并举发展的新花式、新工艺、新型企业,公司规模一再扩大,文明双双先进;绣女德艺双馨,能手脱颖而出;顾苏二绣成趣,与沈绣技艺交互提升;注册“凯利艺海”,靶向发展高端;开发精品衍品,服务百姓生活;产品蜚声海外,彰显沈绣神韵。
凯利绣品在打造“金字招牌”的进程中,获得专利100多个,各级各类项奖30多个。努力向同行取经,吸收行家成手地域技艺;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博览会50多次作品应邀参加全国展览,展示刺绣文化精品与謇里绣娘风采;积极参加各类技艺比赛,增强沈绣文化辐射热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传播沈绣艺术影响力和美誉度;担负江海文化信使,向南非总统夫人、塞尔维亚总统等国家领导人等赠送《国宝熊猫》、《一路高歌》等沈绣精品,让中华锦绣的独特审美话语与江海人文风物与云霓飘散,同彩霞飞舞。
刺绣是用针引线在绣料上穿刺出一定的图案和色彩花纹的装饰织物,也是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工艺品和刺绣艺术品的总称。就其工艺形态来讲,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世界上刺绣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发现了丝,并以其卓越的意匠和高超的技术才能,使用丝纤维织造出令世人叹绝的丝织品,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人创造了独步于世界的“丝的文化”,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中国文物中闪烁着东方艺术光芒的稀世珍宝。
原始社会时,人们用纹身、纹面、纹缋服装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后人们用线将花纹绣在衣服上,就成为刺绣。在商周时期织物纹样是以刺绣和彩绘互补的形式呈现的,为后代丝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纨鲁缟”,春秋战国时,齐鲁地区已成为十分发达的丝绸织造重地,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其他地区的丝织生产,也日益发展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品种繁多,中国的丝绸业已进入全面成熟和高度发达的阶段,并传向边疆地区乃至国外。早期的刺绣皆为实用绣品,精致秀美的程度往往让人难以置信。
秦汉是中国丝绸业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成就为后世染织业工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广博的基础。魏晋,蜀地丝织业“擅名天下”,并出现异域色彩。
汉唐是中国古代刺绣技术进入重要的发展和转折期。强盛和稳定的汉代丝织艺术,普及与专业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丰富多样,尤其灿烂辉煌。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频繁的对外交流,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和艺术风格,中国刺绣已作为中外经济贸易中的商品和文化载体向外输出,打破了中国古代刺绣单一的生活日用样式,刺绣针法已相当出色和丰富,能使绣品绣出晕染的效果,为宋代画绣艺术创造了条件。
宋代继承了绣制佛画的技艺传统。伴随宋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形成的高峰,画绣也成为中国刺绣技艺术创新主体。同时发明了许多新的针法,刺绣转而绣制名人字画,以追求摹绣宋代院体工笔画的笔墨线条、晕色浓淡及画风中风采气韵为能事,达到融书画于绣画,成为中国画绣在流通与品玩中衡量高下的重要标准,反映出了宋代已使刺绣技法推进到艺术的高峰,打破了刺绣与织物的传统格局。宋代刺绣提升和转化了中国刺绣技法和艺术格调,并对社会生活风尚的作用及对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刺绣的影响都十分巨大。
中国刺绣随着时间的流变而发展与分化,元代刺绣稍衰,明清复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技法,以及各地历史、地缘、文化、技术、材料等不同,促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形成了最为著名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谓“四大名绣”及鲁绣。湘绣浑厚;粤绣明快;蜀绣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鲁绣为衣线绣,作风雄健、设色浓艳,也就是说中国刺绣的整体样貌是特别的。其中苏绣又是各大名绣之首。她始于上海露香园顾绣,色彩文雅浓艳,针法活泼多变。顾绣名手韩希孟,被史评为最具中国绘画精神和格调的刺绣作家,是一位巧夺天工的刺绣奇才。顾绣的艺术价值在晚明达到巅峰,其材料、工艺和艺术审美的高品位特征,使得它对江南地区、尤其是后来的苏州苏绣的刺绣风格影响较大,韩希孟的绣品在中国古代刺绣史上是一个高峰。
清代是刺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众多绣材、绣种、绣法,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成为世界绣品之国。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沈寿为旗手的革命性刺绣“变革”。沈寿独创“绣中之绣”生动逼真的“仿真绣”艺术,从而把中国的“画绣”和“工绣”两大刺绣脉络,发展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沈寿成为苏绣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艺人中中国“绣”之首。
中国刺绣的杰出贡献为中国和世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不断满足“美好生活”意愿下的包含日常生活需求、精神诉求与地位象征及文化符号及风格并存的特别复合物;也是具有游离在实用和艺术之间的工艺技巧的生产系统;联系文化和女性的一种特殊媒介。刺绣艺术的地方性与特色,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智慧,不同针法的奇异、绣品写实的程度,绘画精神与格调,从而为众多刺绣名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刺绣的艺术理论,有两部重要著作。第一部是流传至今的《丁佩绣谱》,在清代嘉庆年间刊行。作者丁佩,江苏华亭(上海松江区)人,勤奋好学又善于总结,是个多才多艺且有学识的妇女。她把自己刺绣艺术的实践和经验心得记录下来。后人为纪念丁佩整理出版了《丁佩绣谱》。
全书分择地、选料、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章53 节。对刺绣的工作环境、材料、工艺程序、色彩和艺术鉴赏等要求,都有精辟详实的论述,是一部绣女必备的工具书。
又一部重要刺绣著作是《雪宧绣谱》。它由沈寿口述,张謇撰写,并于 1919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1927年武进涉园重印,1937年译成英文版《中国刺绣术》扩大了中国刺绣在世界上的影响。该书“实无一语不是寿出”,除详述沈绣工艺外,还记录了沈绣理论的创新。《雪宧绣谱》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刺绣的发展史和名匠事迹。绣谱部分,主讲了刺绣工艺和艺人修养。有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章,系统地概括了刺绣的要点和过程,清晰而直观地分析了传统刺绣工具、工艺、配色及针法等,并提出了“传统手工刺绣没有真伪之分,只有优劣之分”等观点。对刺绣艺人提升刺绣艺术理论、知识、技术、经验、修养等具有启发意义,是一本最真切的刺绣艺术修养教程。沈寿先生说:“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辩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之绣,归益有得。久而久之,遂觉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既无不可入吾绣。”就是说自己刺绣时不墨守成规,根据画稿意境用新方法赋其新意、新内容,渐渐地就有所心得取得成功的。对待光影,沈寿指出:“而绣之求合于光,在用线配色,面光者色浅,背光者色深,侧者酌浅之中以取和。”掌握了这个理论就可指导各种作品的刺绣工艺。
中国刺绣历经千年积累,高超复杂的刺绣针法很多,精致的沈绣针法是很讲究的。不论是搂和针、散套针、滚针、施针、虚实针、小乱针等,沈寿先生运用娴熟、手法自如、灵活瞬变、亦步亦趋。《雪宧绣谱》中对传统针法与沈绣针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按刺绣的具体用针和表现特征进行科学分类,整理了18种规范化、条理化“沈绣针法”。就每一种针法的使用方法、特点、用途、特种技巧,都作详尽解释,不仅方便绣女们使用,而且对传统针法的应用功能再向深度广度延伸,在我国刺绣技艺的提高中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是自由之子,繁荣之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始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传统、进行遗产的革新、创作实践与创造、交流借鉴与经验的积累。出身于刺绣世家、立志传承张謇精神和沈绣技艺的周占贤、张天驰二位大师,她们深知沈绣艺术是国家和民族的。她们以纪念先辈、传承技艺、弘扬沈绣文化为已任,将自己在多年的传承与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沈绣艺术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与理解、创作成果的实践与体会,联手编著出版了《沈绣艺术的“技”与“道”》。这本书,共有10多万文字、配有180多幅作品图片,对沈绣的历史脉络、沈绣肌理、绣制工艺、绣制技法、工艺流程、工具装备、著名沈绣作品的艺术、技艺传承与当代发展等,用图文并茂方式,作了详述地记述与描绘、理性地思考与解读、绝技的总结与创新、未来艺术展望与期待等,进一步确立了沈绣艺术的科学化、条例化。书中还对形成沈绣艺术的渊源、中国刺绣行业各位大师的功绩、十八种技法和沈绣对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如神韵、部位、光影、明暗、色彩、特征,以及设计、描稿、用针、用线、用色等主要绣法及细节处理等多方面,都作了系统、全面、清颖的描绘。并对诸多著名作品作了艺术解读与绣法分析,实为难得。充分体现了真切传授技艺的高尚品德;育徒兴绣、格高致雅的大师风范。这是一部历史地、系统的、时代的、开放的中国刺绣艺术珍贵的艺术教科书,可称为新编《雪宧绣谱》。
我以为,艺术家要形成对世界某种带根本性的看法,离不开对前人和当代已经取得的各种知识的掌握。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有着较广、较深的知识和生活的实践。只有这样,他们在对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创造的看法上,才能有超出一般艺术家的较高的见解。艺术家的世界观看深度和广度,是同他所掌握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分不开的。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有广博渊深的知识的。如果用物质阐释学在技科学中的作用解释“技艺术”中发挥功能的问题,应该说艺术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同样也依赖艺术。艺术实践本质上需要物质阐释学进行更加全面的解释。
沈绣艺术所在的南通暨海门从上世纪中期,特别是建国以来,地方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沈绣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先后成立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创办三星镇多个绣花加工厂等,支持和帮助周占贤、培育苏绣、顾绣传人,共同引发了绣品产业热潮与一代“叠商”的传奇,“沈绣”文化及品牌的影响得到全面弘扬,并助力了沈绣研究传承与老字号文化的创新发展。
刺绣作为“女红”(红,读作“gong”音同工)文化,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即便是作为欣赏目的出现的画绣,其早期的实用性价值也是非常明确的。虽然宋代以后,闺阁刺绣融入文人绘画主流中,产生了与文人绘画同具表现精神的刺绣画。从近代开始,画绣逐渐往纯艺术方向发展,但源于生活的实用性,刺绣在民间依然具有较大价值。
在人类,刺绣是公认的“艺术”。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又有许多不同的意义。从思辨心理上讲,艺术是一种精神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当艺术家呈现其作品供人们所品鉴和珍视,获得认可时,就是艺术。艺术和美相关联。在现实生活中,美作为人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的表现,是同人类在实践中所追求的各种实际目的不可分的结合在一起的感受与领会。艺术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反映中的情智满足、愉悦感知与觉醒。中国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中的一个最独特、最普遍的独立艺术门类,能够流传至今,无论是从手工的鲜明性与生活文化趣味性的语言本体,还是从国际交流深入融合新环境下,出现有意识的创造来看,中国刺绣依然有它深厚的发展基础与创新发展的理由。刺绣艺术及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传统、趣味,以及流通中的价值,必将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和表演的盛大舞台!